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在这个浮躁的时代,初心常常被遗忘。 因为忘记了初心,我们已经不知道为什么来,要到哪里去,一路走得十分茫然。我们常常以一张试卷评判学生,以就业鞭策学生。被分数和就业绑架的教育变成了功利化的利器,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和人成长的规律,让部分学生的心灵物化、精神枯萎,结出了一些歪瓜劣枣。
在西方,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,意为“引出”或“导出”,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,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,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。在我国,教育一词最早见于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。”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,“教,上所施,下所效也”;“育,养子使作善也”。
由此可见,教育的初衷应该是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、因材施教;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长,生长就是目的,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。立德树人、教书育人、使孩子做一个善人,这才是教育的初心。
不忘初心,就得时时坚守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。我们的教育要在制度、目标、措施与方法层面真正做到“一切为了学生、为了一切学生、为了学生的一切”,真正做到“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”,能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,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,使具有不同天赋、潜能,不同气质、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,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应处的位置,最充分地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。
不忘初心,就得时时牢记教育使命并恪守教育责任。父母把孩子送进学校,等于把希望交给了老师;国家把青少年交给学校,等于把民族的未来交给了老师。因而,教师的责任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和民族的未来。教师的全部使命就是教书育人,教师的业绩理应由他的学生来体现。只有学生的成长,包括德智体美的全部增值,才能称之为教师的业绩,舍此无他。
不忘初心,就得有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的教育情怀。教书育人、为人师表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师德在教育中的力量和作用。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、智慧的启迪,更是心与心的交流、情与情的互动。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、希望和意志,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习惯,那就是舍本逐末。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、生活、成长的“课本”时,教育的真正意义才有可能实现。高尚无私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、最具体、最深远的教育,这是从内心深处生发的对学生的爱、对学校的爱、对教育事业的爱、对中华民族的爱。
不忘初心,就得弯下腰来多做点培养泥土的工作。鲁迅先生曾说过:“不但产生天才难,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。我想,天才大半是天赋的;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,似乎大家都可以做。做土的功效,比要求天才还切近;否则,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,也因为没有泥土,不能发达,要像一碟子绿豆芽。”鲁迅先生的话告诉我们,培养天才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泥土。分数以外的事情更重要,分数是显能,其他才是潜能;课本是已知,探索才是未知。我们不知道学生将来长成什么样子,但我们现在要给学生的是肥沃的土壤。教育的土壤是什么?是丰富的生活。生活是一本“活”的教科书,它有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要素。
教育是天底下最复杂的事情,教育好每个孩子是一项重任。当我们迷茫的时候,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,当我们缺乏动力的时候,只要不忘初心,调正航向,撸起袖子加油干,梦想一定会实现。
作者:阚兆成
来源:中国教育新闻网-蒲公英评论网站